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与新冠疫情“共度”了三年时间。
从一开始的不习惯戴口罩,到现在不戴口罩出门,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不经意间,我们会感觉到身体隐约有一些不适,心态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与人沟通也出现不好的状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平时生活的时间节点,比如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去工作,什么时候去运动,都有一个时间节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生物钟,是我们不断培养起来的生活规律。但是疫情的爆发,使我们原本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生活充满着未知的不可控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去适应。疫情也是变化的一部分,配合国家防疫政策,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在疫情期间,如何正确面对原有生活规律被打破,重建新的生物钟,使我们的身体、生理、心态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养生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大家有没有深思,我们常说的养生,究竟是养什么?养生,不光是要养我们的身体,更是要把我们的身体调理到和自然规律相同的节奏,也就是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去养生。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国家选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周遭事物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而关于如何健康养生,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总结出了重点: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形与神俱。结合到当下疫情时期的生活变化,这就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饮食不节,时有病也”,故饮食需有节。这里的节,包含了三重含义,一指节制,不可过量,暴饮暴食;二指节奏,饮食须有规律;三指节气,饮食需根据传统节气所指引的气候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民以食为天,疫情期间,饮食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关注最多的话题。很多人的饮食习惯在疫情期间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本少吃零食的人,当闲暇时间变多后,可能会选择吃零食打发时间;购买食材不方便,很多人会更多地选择速食食品;因为熬夜晚起,不吃早餐等等,这些饮食习惯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身体状态。因此合理安排饮食非常重要,尤其在疫情期间,更应注重饮食,才能有效提升身体免疫力。应按照正常作息时间吃三餐,早餐必须吃,零食、速食食品应少吃,勿让无规律的饮食习惯悄然损害你的身体。起居有常,是指我们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变化规律,与之同步并要持之以恒。前面我们就说到,疫情期间,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打乱自己的生活规律,熬夜晚起,一时舒适但长此以往必然身心俱疲。中医学认为,每天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在进行相应的调节从而与之适应。因此保持正常健康的作息规律,是身心健康必备的养生基础课,需要我们每天坚持不懈的完成。不妄劳作,古时指不要过分劳累,工作强度太高容易损伤身体,而在疫情期间,我们更应该是不“忘”劳作。不忘劳作,这里的劳作,指的是适量的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也是养生的重点。疫情期间,很多人懈于运动,运动量骤减,甚至很长时间不运动,仿佛身体和沙发、床铺黏在了一起,久而久之,使得身体疲乏无力,不在状态。不少人说,不运动是因为缺乏运动健身的场所。其实只要有心,只要想运动,不管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家里,一张瑜伽垫就可以让自己锻炼起来,就看你重不重视这件事情。“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人常讲精、气、神,形与神俱,形指身形,而神指的是心神,就是我们的心态以及精神面貌,也正是我们经常讲到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注重身体健康状态的同时,我们还要时刻调整心态,陶冶情操,避免因疫情而产生的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相信国家防疫政策及举措,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身心健康。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而后作息有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方能身心康健,形神俱欢。所以疫情期间,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多运动,调节心态,积极向上,才能有效减少疫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使生活节奏不被打乱,这才是健康有效的养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