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露时节燥气盛 清润养肺莫贪凉
发布日期:2023-09-12 17:36:4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浏览次数:231

古诗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时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代替,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冷空气南下往往带来一定程度的降温,白露节气代表着秋意渐深,进入了仲秋时节。“一场秋雨一场凉”,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全国各地的天气转变非常明显,也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一般昼夜温差在10℃左右。对于秋意渐浓的白露时节,我们应该如何防病养生呢?

白露防病要点

天津市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吴深涛介绍,“燥”是秋季气候的一大特色。因初秋承夏,久晴无雨,秋阳以曝,致燥邪当令,最易伤津耗液。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五脏中的肺对应自然界的秋季,且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所以在秋季肺脏更易受到燥邪的损伤。白露时节燥气渐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侵袭肺及肺所主之地,而“肺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所以邪气易于从皮毛、鼻窍等部位侵袭肺脏。此外,秋风阵阵,尘土干燥飞扬,也容易造成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故此时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因此在生活、工作、出行和饮食方面都应该注意调养肺脏。秋季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口鼻与致病性、过敏性物品接触,尤其是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或过敏性疾病的病史的患者,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对于糖尿病患者,白露节气之后天气渐凉,病情常会在此时出现加重或者反复,同时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发时期。吴深涛认为,之所以糖尿病患者每于秋冬交接之际病情会出现加重或反复,其原因多为患者本身阴虚或气阴不足,至此季节外被寒燥所闭,导致内生郁热,或外感燥邪引动内伏之热,最终阳盛阴伤,导致病情进展。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以肢体远端受累为主,下肢比上肢多见。患者可有针扎样疼痛、烧灼样疼痛、撕裂样疼痛、触碰敏感性疼痛等多种临床表现,疼痛往往在夜间加重,严重者可形成难治型溃疡而导致截肢。吴深涛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痹脉络为标,而阳不导气、肾虚督弱是病机之关键,瘀血阻滞身之脉络贯穿疾病之始终。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此节气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固护下肢阳气;选择柔软合脚的鞋袜,不宜过紧,保证足部血液运行通畅;睡前坚持温水泡脚,水温以40℃为宜,不能过高,浸泡20分钟,并用干毛巾将水渍擦拭干净。每天进行适合的运动,以促进足部的血脉运行。以上的方法均可有效防治或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出现。但是对于已经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则要及时就医,早期药物干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往往能事半功倍。

白露时节,临近中秋,正是膏肥蟹美的时候,约三五好友,赏月品蟹,举杯对酌,不亦乐乎。殊不知在您大快朵颐之时,高尿酸血症、痛风正在悄悄找上门来。因为像贝类、海鱼、虾蟹等海鲜都是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除此之外,饮酒也会对体内嘌呤代谢产生影响,二者共同作用下很容易升高体内尿酸的水平,从而诱发痛风,尤其既往有相关病史者,一定要禁得住此时美食的诱惑。其实日常生活中许多食物都富含嘌呤,除海鲜以外,如熏肉、干豆、内脏、火锅、鸡汤、鸭汤等食物也含有大量的嘌呤。而馒头、面条、玉米、胡萝卜、西葫芦、西红柿、土豆、牛奶、奶酪、鸡蛋、咖啡、可可、南瓜等食物的嘌呤含量较低。总之只要“管住嘴,迈开腿”就能防止痛风发作。此外还要及时定期检查血尿酸水平,出现了高尿酸血症后要及时用药调控,以免其向痛风发展和转变。

白露养生要点

对于白露节气的养生,吴深涛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

清润养肺

主动喝水以润肺。秋季主燥,而肺为娇脏,更易遭受燥邪侵袭而发病,因此,及时补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秋季每天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维持健康的新陈代谢,保持肺与呼吸道正常的湿润度。平时要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要定时饮水,不要等渴了再去喝水。宜喝新鲜的温开水或淡茶水,亦可加入少许蜂蜜。每天早、中、晚都要喝上1~2杯水,每天喝水不要少于6次。还可直接将水“摄”入呼吸道,方法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水蒸气,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即可。

调理饮食以养肺。燥为秋邪,易伤津损肺,耗伤肺阴,因此,要戒烟限酒,适当调配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莲子、芡实、梨、百合、枇杷、萝卜、蜂蜜等,冰糖银耳汤、黄精秋梨汤、雪梨膏、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均具有养阴润肺、健脾化痰的作用,不妨常食。饮食要清淡,宜吃易消化的食物,当痰多时应停食肉类等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辣椒、胡椒、孜然、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期间,一定要忌食,否则不利于炎症的恢复。

清洁气道以净肺。秋日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日早晚应选择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主动咳嗽,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污染物,减少肺部损害。应到空气流通的场所锻炼和娱乐,不要在马路边、地下室下棋、打牌,那里的空气污染严重,对呼吸道、肺部极为有害。在大风、阴霾天等空气污浊的情况下,尽量少出门,减少刺激,即便要出门也应戴上口罩。

通利腑气以清肺。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故大便秘结可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患。因此,通利大便既可以降肺气、泄浊阴,预防衰老,又可防治慢支、咳嗽等。因此,平时应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与粗粮,多做腹部按摩,预防大便秘结,已有便秘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调养精神

古人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有着萧瑟肃杀之气,秋风落叶、凄风苦雨,万木凋零,往往让人触景生情而悲秋,尤其是老年人往往因身体疾病而产生垂暮之感,诱发消极情绪,严重者终日郁郁寡欢,少语懒言。此时如果再遇上身体不适或烦心事,极易陷入抑郁的状态,反而加重病情。所以,白露时节要积极培养乐观情绪,以理智的眼光客观地看待自然界的变化,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要主动排解悲忧伤感之情,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走亲访友、参加体育锻炼、郊游旅行、登山赏景,开阔心胸以消解忧愁、惆怅等不良情绪;或静练气功,收敛心神,保持内心的平静。

起居有常

白露之后天气渐凉,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阳气逐渐收敛,而阴气开始盛行,因此起居也要顺应这种变化。《黄帝内经》中就讲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此我们要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与秋季相应。

白露之后,天气冷暖多变,平时生活如何预防调摄才能达到秋气养收之道的效果呢?吴深涛主任介绍,可从以下的生活小事中做起:

及时添加衣物。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中医也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讲究。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天气将逐渐变凉,人的机体调节功能常来不及适应,所以此时常出现伤风感冒。我们要在此时注意及时添加衣物,但也不宜一下子添得太多太快,体质好的人应该以轻薄为宜,体质较弱的人要及时根据天气变化添加衣物,切不可忽增忽减,以防受凉,同时要特别注意脚部的保暖。此外,秋季一定要增加适时适度的耐寒锻炼,有助于冬季抗寒能力的提高。

白露切莫贪凉。民谚曰“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就容易引发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因此,白露时节我们应慎食瓜类等生冷水果,同时也要少吃冷饮、生冷海鲜等寒凉食物,避免伤及脾胃,脾胃虚弱者更应该注意。另外,秋天属肺,味属辛,且气候干燥,应少吃生姜、牛羊肉、辣椒等辛辣之品,以防肺气过剩,耗伤津液,可以适当多食甘、淡滋润之品,既可调补脾胃,又能清肺润燥,防治“秋燥”。为了健康过冬人们一贯有“秋季进补”的习俗,既往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一般应少食多餐,多吃温性且易消化的食物。“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白露节气昼夜温差大,夜间休息时稍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受寒,所以在睡前要关好窗户,注意做好腹部、关节等部位的保暖工作,以免着凉带来一些疾病的困扰。

锻炼动静结合。秋天气候宜人,是一年中非常适合锻炼身体的好季节。运动项目的选择应因人而异,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活动,以爬山、太极、散步等较为舒缓的运动为主,要量力而行防止损伤。秋天是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耗损。锻炼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这就已经达到了标准。所谓“动静结合”是让我们要注意做好热身防拉伤。秋天气温下降,时常阴雨连绵,身体在这种环境下会引起血管收缩,关节活动能力减弱,锻炼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锻炼反而成了一种伤害。另外还要避免以下两点:

一是晨起锻炼不能空腹,有的人习惯早上起床就先去锻炼,练完再吃早饭,这样对身体不太好。因为运动时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经过一夜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前一天晚上吃的东西已经消化殆尽,身体中基本没有可供消耗的能量了,如果还在腹中空空、饥肠辘辘时锻炼,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对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来说更为严重。

二是锻炼时间不宜太早,秋冬日出前气温非常低,最合适的锻炼时间应该是9点以后。此时气温稍有提升,公园空气好,可以边晒太阳边锻炼,一举两得。也可以下午四五点钟去公园锻炼,此时公园里的树木进行了一天光合作用,空气含氧量高,这种环境适合锻炼。下午是强化体力的好时机,肌肉的承受能力较其他时间高出50%,特别是黄昏时分,人体运动能力达到最高峰,视、听等感觉较为敏锐,而心跳频率和血压上升。晚上运动有助于睡眠,但必须在睡前3~4小时进行。强度不宜过大,否则反而导致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