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三针丨“突三针”治疗甲亢
发布日期:2022-09-07 13:41:0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1195

 甲亢 

全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为近年来临床的常见病,发病率较高。该病是指由于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多或者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所导致的自主神经系统紊乱以及基础代谢率增高的内分泌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高代谢症候群,包括多汗、心悸、多食、消瘦、怕热、易怒等。在我国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多发病于中青年女性,且反复发病,日久难愈。


病因:

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分泌过多的激素引起,甲状腺功能过于活跃,导致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临床研究认为,80%以上的甲亢,是因为甲状腺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但尚未能确定甲状腺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与发热、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甲状腺肿大,同时伴有过于兴奋的表现,如易激动、怕热出汗、食欲亢进、心跳过快、过于亢奋,导致失眠、精神紧张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突眼。


危害:

甲亢好发于女性,主要引起患者过于亢奋,导致失眠,影响生活质量,同时可能导致眼病,致使视力下降,且还可能影响心脏,导致心跳过快,引起心衰,严重者还会导致甲状腺危象,危及生命。


 中医诊断 

中医将甲状腺疾病总称为(ying)。古人云:“瘿,婴也,在颈婴喉也。”婴有缠绕之意,是指颈前结核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其特点是发于甲状腺部,或为漫肿,或为结块,或有肿痛,多数皮色不变。


早在周朝末期,就曾有相关记录,《吕氏春秋》记载:“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所谓轻水,其实指的就是缺碘的食用水。


隋朝的《诸病源候论》:“山居人民,日饮沙水,能使小儿白痴,及生瘿瘤”。


除去水质问题,中医学认为,瘿病还有一大病因,那便是肝气郁结、痰凝血瘀。


瘿病,临床症见情绪急躁,激动易怒,心悸,多汗,恶热喜凉,两手震颤,消谷善饥,饮食不为,肌肤而消瘦,肠鸣腹泻,肢体乏力,眼球外突,眼裂增宽,甲状腺肿大或变硬,甚则颈部粗大。妇女可伴有月经的不调。望之多面红,神态作浮躁惊惕状。


而肝主疏泄而条达,若肝气抑郁,则肝木亢盛,故情绪急躁,易怒,手颤;肝开窍于目,故突眼、甲状腺肿大与肝有关;消谷善饥,肝胆火盛,灼伤水谷精微之气,故多引食自救;肠鸣腹泻因旧:木乘脾所致,水谷精微为壮火所蚀,加之木乘土衰而泄泻,是以饮食不为肌肤,且肢露倦怠乏力,“阳加于阴谓之汗”,由于阳气亢盛,迫使津液泄溢,故烦热汗出。木火相生,心火亦甚,以致心悸,失眠,面红,惊惕。


故瘿病病机可概括为肝气郁结、阴虚阳亢、痰瘀内结、气阴两虚、痰凝气滞等。


 “突三针” 

中医针灸治疗运用“突三针”治疗瘿病(甲亢)。
组方方义“突三针”,顾名思义,针对甲状腺疾病而选穴组方。
颈部之腧穴有三突:天突穴以通天气,水突穴以利水谷之气,扶突有助天突、水突以利气机而理气化痰、清利咽膈之功。
临床上认为甲状腺疾病,多与肝气郁结,阳明火盛有关,在考虑以近治近,在局部病灶的阳明经选穴之外,还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中“以突治突”的思想,取天突穴、水突穴、扶突穴组成“突三针”,协同增效,以行气活血、开郁散结。


天突穴

图片

定位: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正坐仰头取穴。

施针: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后壁刺入0.5~0.8寸。

主治:天突穴具有豁痰开窍之作用,是治疗诸痰之证的主要腧穴,对于痰厥、中风、眩晕、咳嗽、梅核气等效果较好。


水突穴

图片

定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施针:一般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主治:本穴有通利降逆、清肺利咽、理气化痰之功,其所治症,多属气分,故治咳逆、上气、咽肿等症。


扶突穴

图片

定位: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施针:一般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咽喉部放散,出现发紧发胀之感。
主治:扶突穴有理气开郁,清利咽喉作用,治疗五官科系统疾病: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急性舌骨肌麻痹,嘶哑,咽喉炎。